昨天收到三暢老師的新作《行吟古城古州》,書分三輯:滄桑古城、詩意古州、風俗傳說;這些篇什有著濃濃的武岡人文特色。魯之洛老師曾作有《小城舊事》,三暢先生此書可稱賡和之作;兩位先生以散文筆法寫活了武岡的人文歷史,稱其為都梁人文散文的雙璧或不為過。老師書前有一自序,提出了“大武岡”這一概念,我覺得這一提法可拓展我們研讀、認識武岡歷史文化的視野,故將其帖于此。
最愛是家鄉(xiāng)(《行吟古城古州》自序)
2007年,和呂伯平先生編注《都梁詩紀》,我翻閱了光緒《武岡州志》,通讀了上世紀30年代云山中學校長劉國干等人編纂的《都梁文鈔》,通讀了上世紀90年代李潺等編纂的《都梁文鈔今編》,還研讀了另一些有關(guān)武岡歷史、文化的著作和資料;2011年,我在武岡電視臺“宣風講堂”主講武岡歷史、文化,撰稿時又對武岡歷史、文化作了進一步的研究:由此而對武岡歷史、文化有了較多較深的了解。
我說的武岡,是大武岡,或者說叫都梁,包括了周邊一些縣份或一些縣份的部分地區(qū)。
“大武岡”是一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。據(jù)考古發(fā)掘的文物分析,6000年前,這一帶就有先民繁衍生息。武岡城建于2200年以前,早在西漢文、景帝年間,武岡便已置縣,屬長沙郡。公元前124年,漢武帝劉徹封長沙定王之子劉遂為都梁敬侯,置都梁侯國,治址在今武岡市郊七里橋。以后,武岡或為縣,或為軍,或為州,或為府(南明政權(quán)逃到這里,改武岡州為奉天府),或為市。
在這一片土地上,無論是古城還是古州,都是滄桑而詩意的。
在這一片土地上,古城、古鎮(zhèn)、古街巷、古廟宇、古塔、古橋,都在無聲地講述著歷史;在這一片土地上,有青山綠水,奇山異水,山山水水又染上濃郁的人文色彩;在這一片土地上,文化繁榮,英才輩出,薪盡火傳,永無止息。
最美是家鄉(xiāng)!最愛是家鄉(xiāng)!
而今,因行政區(qū)劃調(diào)整,武岡管轄的范圍已與往昔不同,但是,“大武岡”歷史、文化(包括風俗習慣傳說),是根深蒂固的,是不會因行政區(qū)劃的調(diào)整而“調(diào)整”掉的。
武岡鄉(xiāng)賢祠供奉的第一人,是唐中和年間的湖南節(jié)度使鄧處訥,《寶慶府志•鄧處訥傳》載:“鄧處訥字仲韞,武岡人”(現(xiàn)屬洞口)。宋代祖孫三代進士的周儀、周湛、周欽,《宋史》載為“武岡人”(現(xiàn)屬邵陽)??菇鹈麑钤倥d,史料上還是“武岡人”(現(xiàn)屬城步)?,F(xiàn)代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還是“武岡人”(現(xiàn)屬邵陽)。魯迅《紀念劉和珍君》中“率領(lǐng)男女武將”,把劉和珍“強拖出校”的劉百昭女士,有些教材的注釋也是,“劉百昭,武岡南泥人”(現(xiàn)屬洞口)。而呂振羽和解放軍少將袁以烈(籍貫武岡,現(xiàn)屬洞口),青年時代還在縣城武岡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。
史料上也記載了這樣的事:元順帝至正年間,靖州吳天保率瑤民起義,攻打作為軍治的武岡城,得到綏寧(屬武岡軍)、城步(屬武岡縣)、新寧(屬武岡軍)人民的支持,人們紛紛“投賊”,義軍兩次攻陷武岡城,但終被官軍鎮(zhèn)壓。當時和后來有不少人寫詩記其事,明崇禎年間貢生許宗魯路過綏寧的溪洞時,就寫了一首五律《道經(jīng)溪洞》,其中有“伏波表銅柱,勛業(yè)并乾坤”。古代一些武岡籍詩人,詠家鄉(xiāng)就是詠“大武岡”,在清代鄧顯鶴主編的《沅湘耆舊集》里,明代著名清官、武岡人曹一夔詠家鄉(xiāng)的詩,其中《夫夷雜詠》多首詠的就是現(xiàn)今新寧景物。
人們津津樂道的“武岡十景”,其中“龍?zhí)兑褂?rdquo;“楓門落照” “橫江晚渡”等三景就分別在現(xiàn)在的洞口、城步和隆回。
綠葉紫莖的都梁蘭,她的馥郁的香氣依然在古都梁的城鄉(xiāng)村寨氤氳。
武岡絲弦、民歌,是都梁的文化遺產(chǎn),周邊的縣份還在演唱。
武岡木刻、竹刻、石刻技藝,周邊的縣份還在運用,且能發(fā)揚光大。
武岡血漿鴨、武岡米粉、武岡鹵菜等等,周邊的縣份也還在做,還在吃。
接親要提燈;新娘下了轎(車)后,攙扶的人要打傘,要有人“壓煞”祛邪:周邊的縣份都是如此。而這也是“大武岡”的傳統(tǒng)習慣。
“清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(xiāng)”;我走在周邊的一些縣份,并沒有“外鄉(xiāng)人”的感覺,人是我的兄弟姐妹,河是我的母親河,一草一木,似在迎我、親我。
我寫《龍?zhí)兑褂辍?、寫《楓門落照》、寫《橫江晚渡》,與寫“武岡十景”中的其他七景,情感上并沒有兩樣。
的確,這本書寫的,是生我養(yǎng)我的家鄉(xiāng),是古都梁,是“大武岡”,是“武岡軍”,“武岡州”。
中華歷史源遠流長,文化博大精深,作為中華歷史、文化的一部分,武岡歷史、文化當然也博大精深。我寫的這些篇什,只是涉及到其極小的一部分,只是觸及到其皮毛。
“大武岡”,即使方圓只有幾百里,我足跡所及的地方仍然少得可憐;足跡所至的地方,因為學識、才情的原因,我也寫得不盡如人意,或根本沒有動筆。
古人說讀萬卷書,走萬里路,我希望在有生之年,讀書更多一些,在這方圓幾百里之內(nèi)留下的足跡更多一些,從而更多地寫出一些差強人意的作品來。
2012• 8• 8
免責聲明: 本文內(nèi)容來源于言宋 ,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注冊用戶自發(fā)貢獻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武岡人網(wǎng)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,不擁有其著作權(quán),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。如果您發(fā)現(xiàn)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(nèi)容,請通過郵箱(admin@4305.cn)進行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(quán)內(nèi)容。
已輸入0/200 個字!
柔光HG
黃老師提供營養(yǎng)餐。
黃牯
“清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(xiāng)”
我是不敢奢望老師贈書的,但想知道哪里可以看到老師的大作
老特務
我也希望能有機會得到三暢老師贈書一本。
蘇醒/都梁
哈哈,贈書一本。三暢先生肯賞賜否。
三叢先生《血祭野人山》拜讀,不錯。言宋先生說的很中肯:作這類文章,既要有才,又得有學,才與學兼之,始可為文。
蘇醒/都梁
站在闖飄哥哥的后邊:
我也希望能有機會得到三暢老師贈書一本。
兵子駝
我也是這樣子的,想法,最愛就是家鄉(xiāng)。我老了,一定要在武岡過。
張一
希望能拜讀黃老師的作品,部分文章我通過武岡報的在線閱讀平臺看了。
闖飄
我也希望能有機會得到三暢老師贈書一本。
言宋
寫這本書是有一定難度的,光能寫不行,還得有解讀人文的能力,所以,作這類文章,既要有才,又得有學,才與學兼之,始可為文。
鄉(xiāng)巴佬
有機會得拜讀一下老師大作!?。?/p>